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房地产 > 房地产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发布时间:2017-09-28 10:52:3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更为重大。立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需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缩小城乡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健全相关工作推进机制,以保障城市和谐快速发展。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几个要点,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1、城镇化建设增速。

 

在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有研究数据表明,当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的消费群体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得到释放。我国现在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将会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城镇结构合理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小幅下降,第三产业连年增长,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新的产业结构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消费的贡献率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3、新动能快速壮大。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已经趋于弱化,如钢铁行业、煤矿行业,由于危险性高、技术专业性强等原因,逐渐被一些新型能源所取代,一些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快速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也同样要注重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例如运用“互联网+”模式与传统产业进行结合,重新焕发传统产业的活力,提升竞争优势。在“双创”浪潮下,以创新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驱动力,提速工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更加科学化、便捷化。

 

4、发展方式转变合理有效。

 

在经济新常态的推动下,我国已经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人才和科技的绿色生态发展方式。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从而转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方式,更多地考虑环境、生态等因素,不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追求高利润、高回报,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具合理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

 

 

二、缩小城乡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

 

1、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实现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用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在发展一线城市的同时,政府也应注重小城市的整体发展,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共同提升。对于一些特色突出的小镇,政府应该适当放权,让其根据自身风格做好城镇的战略性规划,并制定出具体发展措施。

 

2、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分离,造成农村资源、基础设施等的投入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共同发展,政府就应大力促进新农村发展。要出台相关鼓励措施及各种优惠政策,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支持专业大户承包土地或农场等,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3、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国家大力鼓励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然而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加快人口市民化的步伐,政府应对人口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作出预测并准备好解决方案。例如,由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来源方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家庭进行适当补贴,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并支持个体户开展经营活动。对于积极转入城市的农业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问题上,政府应承诺其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平等权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

 

4、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城市的合理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改造方案来建设城市。宏观方面来讲,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与此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从微观层面来说,要对城市的交通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医疗系统等进行完善的规划,使城市通过合理规划为人们衣食住行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例如,政府通过提倡绿色出行,鼓励并支持市民坐地铁或骑车上班、上学,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既锻炼身体又为城市环境作出了贡献。此外,在进行城市规划改造过程中,应重视对历史悠久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及修护工作,发扬其自身特色及魅力,使之成为城市新名片。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在城市规划方面合理安排和使用空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健全相关工作推进机制,提高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推进举措,要有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来保障和监督检查,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都能有序、按期推进。涉及城市建设及改造工程的,要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注重安全问题。此外,还要提高从事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工作成效,保障城市和谐快速发展。

 

推荐阅读: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发展建议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