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房地产 > 房地产方向 >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发展建议
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7-09-18 11:07:36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被高度重视,其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当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四大子系统对城镇发展的反馈机制。那么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哪些呢?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建议可取?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国内城镇化模式

 

1、小城镇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弱化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集约效应。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一些地区并不适合发展小城镇,造成很多后续管理上的问题。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给土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大城市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这样的特大城市有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资本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城镇化有力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这为更高层次的城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资源利用方面无法发挥大城市的规模集约优势,在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制约条件,这在客观上催生了对发展大城市的迫切需求。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把一些小城市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同时,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客观地讲,中小城市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为大城市、特大城市缓解了部分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对经济的辐射作用,有力带动了周边小城镇的繁荣,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国内城镇化模式典型案例

 

1、温州模式。温州城镇化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时推进。乡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不仅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不断吸引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推动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二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实现公共服务由开发型供给向经营型供给转变。三是土地有偿使用。温州率先在全国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抵押、投资入股等形式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珠三角模式。珠三角城镇化模式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受港澳地区的带动,珠三角早在21世纪初期就实现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中心城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得以提升,有力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二是城镇群推进城乡一体化。珠三角地区沿海沿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城镇借鉴港澳发展模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批城镇群,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三是大量外资加入。珠三角地区最早进行改革开放,来自国外和港澳地区的资金大量涌入,成就了一批大型企业,也造就了一批综合实力强大的工业重镇。

 

3、苏南模式。苏南城镇化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分阶段推进。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扶持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就地推进城镇化。第二阶段主要依托各类开发区建设,带动农村推动型城镇化向外资拉动型城镇化转变。二是依托乡镇企业创造一批工业和人口重镇。苏南地区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政府通过大力培育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人口的聚集,进而就地实施城镇化建设。三是以人为本。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城镇化做出了较大的牺牲,苏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工业反哺农业,以乡镇企业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努力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三、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逻辑关系。

 

应借鉴西欧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既要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要重视规划的作用,通过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2、提升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

 

在确定城镇化模式时,应当尊重基本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根据产业、土地、自然资源、人口等城镇化要素的发展条件,制定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对策,防止单纯追求城镇化率指标的现象。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合理有序流动,防止出现超越承载能力的“过度城镇化”。

 

3、遵循生态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提升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是工业、人口、资源、能源的集聚地,应当在生产上体现规模效应,在消费上体现集约效应,特别是要在资源利用方面体现集约化特征。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资源节约使用,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型和紧凑型城镇。

 

5、吸纳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进程,需要各方力量参与,这些社会力量包括:城乡各种居民群体、劳动群体、就业群体、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小区居民等,应当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和居住需求推进城镇化,才能有效防止侵害城乡居民利益的“被动城镇化”的发生。

 

推荐阅读: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