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房地产 > 房地产方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7-09-12 10:15:2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新型城镇化在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传统城镇化的突出问题


1、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和劳动力,而不愿意接收他们本人及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而城镇户籍人口比例仅为41.2%,仅相当于2000年世界各国的平均城市化率。从这个数据来看,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人的城镇化”明显滞后。


2、“数字”城镇化带来社会隐患。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中小城市存在“数字”城镇化的现象,一些地方调整统计口径,人为推高城镇化率,实行“数的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个别地方政府推行的所谓城镇化,只停留在纸面上,通过户籍改革将农村的行政层级变成城镇地区(如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借助统计口径的改变,许多农民“被城镇化”。在过于追求数字的过程中,少数地方出现了“死城”“空城”等乱象,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和激化了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3、粗放的城镇化造成环境污染。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正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是,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仍然片面追求外在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仍在走低效率、低产出、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从而导致包括水源、土壤和空气在内的“水陆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二、新型城镇化的两大抓手


1、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是以人为主。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内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释放消费需求并引来大量的资本投入,在扩大内需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除此之外,人口城镇化还是解决“数的城镇化”“伪城镇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落脚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有效对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政策层面,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我国的户籍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核心。


2、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不但有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基本属性,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效率,促进城镇的绿色、低碳和文明发展,还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进而打造出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真正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筹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不同类型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和管理方式,比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不宜再扩大规模,应发挥这些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和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充分发挥这类城市的吸纳和承载作用。


(2)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对于传统产业要及时改造升级,对于过时的、落后的产业要及时淘汰,减少这些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3)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紧跟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抓手,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不仅可以带来研发、生产、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生产生活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延伸和覆盖,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产业结构更加高效,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推荐阅读: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定位农民的地位?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