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案例为鉴,可以助投资么?案例分析是投资人逃不掉的功课,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历史事件。如同深刻的历史可以让人澄明,曲解的历史让人糊涂,糟糕的案例分析会让投资人付出代价。案例分析有用,但是坑也很多,今天就由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分析投资案例分析中容易陷进去的5大坑,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坑:信息不完备
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一切就像谜。《纽约客》的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世上的谜有两种:一种是“谜题”(puzzle),要再多一点信息,就能迎刃而解,就像拼图一样;另外一种是“迷雾”(mystery),必须抽丝剥茧,才能拨云见日。
对投资而言,宏观问题像“迷雾”,统计数据汗牛充栋,难点却在于从过多的信息中简化线索,直指结论,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角度,我们却不知该相信谁。【投资中典型的“迷雾”就是看大盘,在海量的信息中,仍无法形成准确观点】
个案问题则像“谜题”,投资人受困于信息不足,看到的永远是局部,即很难对一个案例做到“充分”的分析,这影响了历史案例的外推价值,即A公司很成功,但具有类似特征的B公司未必成功,因为很难确定A公司成功的全部或主要原因。【投资中典型的“谜题”就是分析个股,通常投资者收到的关于个股的消息,只够投资者对这只股票盲人摸象,而无法窥见全貌,比如业绩大幅提高的背后是出售资产】
第二坑:简化思维的弊端
当人们发现两件事情似乎存在相关性时,便很容易相信二者具有因果性,这是简化思维的典型特征。【社会生活中也常见这种简化思维,举个极端的例子:“癌症患者中仅有30%是烟民,而90%以上是米饭食用者,因此吃米饭对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吸烟”】
对人类而言,因果关系让世界变得更简单,也看上去更容易预测。但真相却往往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一家公司更换了董事长,业务随即有了起色,试问业务起色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的直觉答案是更换了董事长的缘故,进而忽视了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在上文所说的信息不完备情况下,这种简化的思维方式易将案例分析者引入歧途,关键信息常躲在墙角。
第三坑:逆向选择
无论是案例的讲述者,还是案例的分析者,都很难克服潜意识中的逆向选择。对讲述者而言,会有意或无意忽视不利证据、突出有利证据,以使结论更容易被接受。【所谓的“不熟不做”或自我强化,一个鸡蛋,厨子和吃货看来是食材,艺术家会想起达芬奇学画画的故事,生物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个卵细胞,而哲学家就思考: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史学家兰克提出了史官应该注重资料的搜集和记录,而避免对历史进程做主观评论,正是为了克服历史著述过程中的主观扭曲。【电影《王的盛宴》中,描写了吕后如何干涉史官写史,加入很多主观评论,删改很多材料,从而也就使所谓的一段正史成为后世分析研究的一个坑】
案例分析过程中也可能发生逆向选择,分析者并不会给所有的资料相等的权重,符合其既有分析框架、价值取向或最有可能避免心理账户损失的素材会获得更高的权重,以得出“倾向性”结论。比如一个擅长分析管理团队的投资人会更倾向于将企业的成功归因于人的因素,而淡化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或者一个已经在某个标的上投入大量研究精力的投资人可能会“淡化处理”一些负面证据。【所谓的“仓位决定态度”】
第四坑:幸存者偏差
【飞机总是掉,制造商自然要听飞行员的改进建议,但这些建议靠得住吗?他们都是幸存者。而真正掉了飞机的飞行员,他们才最了解掉飞机的原因,但他们都已经不能说话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除案例讲述者和案例分析者主观上的逆向选择以外,可供分析的案例在客观上也经过了逆向选择。拿来供人们分析的案例中成功案例的占比显著高于失败案例,但现实世界中失败或平庸的企业却远多于成功企业。一种着重研究成功企业如何成功的分析方法,很难在外推决策中避免失败。
第五坑:归纳法的先天缺陷
案例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从历史案例中提取规律,在未来事件中外推。《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富有洞见地指出:即便人们看到过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也无法证明“天鹅是白的”这一命题,但只要发现1只黑色的天鹅就可以推翻这一命题。这与幸存者偏差和信息不完备有共通之处。个案证明不了什么,却可以推翻一切……这是归纳法克服不了的先天缺陷,却被投资界奉为圭臬。
面临如此多的障碍和缺陷,传统的案例分析方法是否应该被摒弃了呢?科学的历史观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学习历史,反而要更全面深刻地学习历史。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案例。
推荐阅读:盘点BAT投资失败案例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