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又是一个节点。城市是一个共同体,城市又是一种选择。过去的城市有城堡、城墙、护城河;现在的城市有没有边界,如果有,它的边界在哪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城市将变得更加无形、便捷,智慧城市呼之欲出,那么智慧城市是怎么来的呢?新盛唐集团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智慧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至 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
2008年11月6日,“智慧地球”的理念被明确地提出来,目标是让社会更智慧地进步,让人类更智慧地生存,让地球更智慧地运转。
2012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全球趋势 2030》报告,把“智慧城市”列为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 13项技术之一;2013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2030年展望:美国应对未来技术革命战略》,把“智慧城市”列为将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三大技术之一。
二、中国智慧城市政策沿革与实践
整体来看,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基本经历了探索试点、规范化及绿色智慧城市三个阶段。
1、探索试点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3月)。
2012年 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试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智慧城市一份比较早的正式文件。2012年 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 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 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3年 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同年,住建部还出台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则要求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
2、规范化阶段(2014年3月 -2015年12月)。
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列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提出到 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同年 8月,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提出到 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2015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一年。“智慧城市”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同年,《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出台。
3、绿色智慧城市阶段(2015年12月至今)。
2015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以中央的名义召开,上一次全国性的城市工作会议要追溯到 37年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使得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到“智慧城市”、“绿色智慧城市”,创新技术正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和信息化和城市治理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绿色智慧城市演进。
城市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传统的、基础的、硬件的、扩张式、管控型的城市化和智慧城市已走到了尽头。从城市工作会议到十三五规划纲要,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从单兵教练到互联互通,从五大发展理念确立到五大发展空间倡导,城市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型,未来城市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统一,智慧城市理应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绿色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总之,城市空间变了,人们生活模式变了,交互方式变了,城市治理逻辑变了,经济动能、要素构成、协同方式、转型的路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安全、伦理、风险从来没有现在让人们更为关注,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换也到了一个新的节点,这必然会让我们重新解构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人与未来的关系,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模式,重新看待城市与人类的未来。
推荐阅读:为什么智慧模型对智慧城市很重要?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