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浙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作为“两山论”的源头,这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省份,更是荣誉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一项项国家级试点、示范接踵而至。那么,浙江农业绿色发展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呢?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绿色为本的强省战略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三面环山,过去凭借石灰岩资源,村强了、民富了,环境却被严重破坏。何去何从?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村调研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人!他说:“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掉所有矿区后,余村重新编制规划,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10多年里,在“两山论”的指引下,余村不断蜕变:绿水青山回来了,外地游客进来了,农民收入增了5倍多。
这样的理念,同样贯穿于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2003年,浙江提出“高效生态”概念,发展方向一锤定音。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增加“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的底色始终不变,而内涵却在不断丰富。
安吉县作为“两山思想”的发源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通过加快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探索山区农林产业发展模式,为山区农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此,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安吉县农林产业建成“以茶竹为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农业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目标。
在具体方案上规划提出通过打造“一核一环二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城乡一体、农旅共生”的整体发展格局;以茶、竹产业为主体,打造2大农业产业综合体,打造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在产业体系上,推进品牌战略产业、基础保障产业、朝阳新兴产业3级产业建设,形成基础扎实、主导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针对粮油、蔬菜、林果、畜禽、竹笋产业,建设5个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实现产品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创新产业发展动力;在服务配套上,由政府联合社会团体,建设科技、电商、品牌、休闲、金融5大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二、绿色清单的政府作为
绿色农业看似简单,但到了落地层面,实则包罗万象,再加上农业主体和产业本就散弱,因此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
不过,浙江推动这些工作,有个“制胜法宝”,那就是政府出政策、搭平台,同时又注重用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
在顶层设计上,浙江采取“一项目标任务、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思路,形成了53条绿色生态农业政策清单。与此同时,浙江又尊重基层实践、农民智慧,对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后,再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在考核上,浙江松绑经济指标,箍紧生态指标。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摘帽”后,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指挥棒”下,不少地区开始转变发展理念,不看数字看“水质”。
如何变废为宝?浙江通过业主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让秸秆成了饲料,畜禽排泄物成了肥料,成功实现种养结合。其中像沼液运输、秸秆收贮运、病死动物收集等,基本都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政府购买服务、实时监管即可。只要细心观察,在浙江的农田里,市场化意识无处不在。
三、绿色崛起的品牌效应
有人认为,绿色发展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不易推广。但在浙江,恰恰相反,许多人对绿色心向往之。
湖州市吴兴区金农生态农业的老板施星仁对此最有发言权。几年前,从以色列引入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后,不光节水省工,关键是管理更精细、产品更安全。现在,好品质带来好名声、高价格,农产品有一半是通过游客采摘消化的。
绿色如何生金?浙江的众多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靠两点:一是质量有保障后的品牌溢价,二是农旅融合后的价值延伸。事实证明,只要有效益,主体发力绿色农业,便有了内生动力,也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在孙景淼看来,“三产融合”的大趋势下,农业呈现的是“六产”,必须从保量为主向保量和保质并重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向生活、生态多功能融合发展,借助新业态解决效益问题。
安吉白茶就是个典型案例。多年来,当地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品牌化,两者相得益彰,有了好价格,绿色生态自然水到渠成。去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超过了46亿元。
10多年来,绿色发展早已在浙江蔚然成风,并呈磅礴之势。一座座美丽牧场,一个个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条条全产业链,从“盆景”到风景,让人充满欣喜,也充满信心。
推荐阅读:绿色农业小镇如何“特色化”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