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立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在全域内探索出一条以畜牧业为龙头,农牧结合、全面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实现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将循环农业发展到了新层次,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曝气池土壤改良千头猪舍“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解决养殖用地难题,还对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在平顶山召开的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上,农业部对该市的这一做法高度评价,将其誉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农牧盈利模式、产业扶贫模式。
一、生猪吃上有机粮,庄稼用上有机肥
在宝丰县肖旗乡张伍庄村,在平顶山现代牧业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千余亩农田里,两条“千头线”就在田间,其余8条正准备开工建设。
猪舍内,现代化的配套装置可使猪仔实现自动化饮食、饮水。猪仔产生的粪污顺着地下管道,排入田间的排污槽,经干湿分离机处理后,干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肥水经过发酵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农田里种植的饲料粮经过加工便是生猪的“美食”。
围绕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平顶山按照养殖配套种植、种植配套养殖的原则,大力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
据专家论证,每1000头猪的粪便刚好能解决100亩土地的水肥问题。在综合考虑生猪粪便排泄量与土地消纳能力之后,该市合理匹配养殖规模和种植用地,启动实施“5153”千头线发展工程,即5年内建设1500条千头线,年出栏300万头生猪。让生猪吃上有机粮,庄稼用上有机肥,实现种养平衡,绿色发展。目前,该市已有99条“千头线”落户田间地头,68条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市将建成200条“千头线”。
二、“绿色金字招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在河南康龙实业集团的种植基地上,20多条“千头线”散布在田间地头。作为“千头线”开创者,集团董事长王世杰深有感触地说:“像这样一条生产线,总投资约35万元,造价是同等规模猪场的1/3,但百亩地千头猪种养循环单元产值约是单纯种粮产值的10倍。”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模式能变原来的丘陵地为农田、变一般耕地为基本农田。“我们种植基地所处位置是有名的虎狼爬领地,以前种庄稼完全是‘靠天收’,经过两年多的粪肥改良土壤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18.5克/公斤提升为39.3克/公斤,土壤也不板结了,每亩地增收100元左右。”王世杰说。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要实现这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找到可盈利的模式实现土地集中流转。”平顶山市农业局局长杨四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100亩地仅用于种植,即便是高标准良田,每亩地一年能收1000公斤粮食,100亩地的产值大约20万元,刨去成本,效益也就3万左右,但发展‘千头线’,一年能出栏两茬高品质猪,按一头猪赚200元来计算,2000头猪的利润就有40万元左右。”
“百亩千头生态方”正在让平顶山的农产品变成“绿色金字招牌”。如今,通过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经营,当地打造出一批名优品牌——“滍源生猪”卖到上海,“众口菜粮”卖向全国,“远航蔬菜”更是出口到国外……
三、“千头线+贫困户”开辟脱贫致富路
11月13日上午,在叶县任店镇春晓循环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地,月庄村贫困户张会玲正穿着防护服,打扫大田里的猪舍。两个月前,听说家门口有了扶贫产业,在外打工的张会玲赶紧回乡报了名,经过培训走上饲养员的岗位。“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真好,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谈起每月2500元的收入,张会玲喜不自禁。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平顶山副市长冯晓仙说,“作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将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将‘千头线’项目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千头线’,贫困户除了进场务工增收外,还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获得1000元左右的收入。”该市循环农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名贫困户还可以将5万元‘两免一贴’扶贫贷款入股到企业,年底能拿到10%左右的分红。”
10月30日,鲁山县马楼乡贫困村——苏庄村里,机声隆隆,锣鼓喧天。听闻村里的4条“千头线”动土开工,村民们敲锣打鼓来祝贺。今年,由县政府投资的39条“千头线”相继开工,建成后将纳入村集体财产,而其中60%的收益将作为扶贫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
“有了‘千头线’,不仅为村里的农业发展铺就了‘循环路’,还为31户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路。”马楼乡驻村第一书记雷海洋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眼里闪耀着希望。
推荐阅读: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