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房地产 > 房地产案例 >特色小镇存在哪些弊病?
特色小镇存在哪些弊病?
发布时间:2017-11-23 14:14:03

2017年,特色小镇作为招商引资载体,作用日益重要。但出现了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近日,中央媒体新华社对全国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了特色小镇存在一些弊病,需要冷静思考。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特色小镇存在的弊病,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特色小镇三大病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上至省级下至县级,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投资、补贴、奖励等方式展开特色小镇建设。但记者发现,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易受政绩驱动,演变为“任务工程”。

 

1、急于求成,易流于“任务工程”、“形象工程”。

 

一些省份已创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镇名单,并下达具体任务,对未完成年度投资指标的特色小镇采取“摘帽子”措施。有的地方,简单运用行政命令,发布相关政策,规定特色小镇建设的特定时间、数量以及规模。

 

各地出现一批基金小镇、一批健康养老小镇、一批机器人小镇,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产业基础的“跟风”。

 

2、盲目跟风,一堆“糊涂账”。

 

新华社走访西部部分特色小镇时,当地政府负责人都表示,对于小镇的发展很迷茫,现在只是请外包企业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规划。准备招商引资,如何配置相关产业链条仍未考虑清楚。

 

甘肃一干部说,有些地区把特色小镇建设当作要“票子和帽子”的途径。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都为抢到特色小镇的帽子兴奋不已,认为来钱了。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分一杯羹的想法。

 

3、行政干预不当,阻碍市场主体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导致运营主体错位,违背市场规律。有些政府或部门,尽管意识到“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揭示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规律,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应做好支持和引导,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

 

 

二、特色小镇三大偏离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特色小镇”从内涵到现实都在发生偏离。

 

1、基础配套不足。

 

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该镇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小镇连一家能像样接待游客住宿的宾馆都没有,更谈不上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品质。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2、中西部一些地区举债建设,风险加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投资、景区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区政府性债务率高企。

 

西部地区某县为例,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建设相关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46公里。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支撑债务偿还。

 

一些专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可能,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规模,今后政府性债务将持续攀升,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将难以避免。

 

3、小镇建设重“形”轻“魂”。

 

西北某市提出重点建成6至10个特色小镇。新华社在当地老街周边看到:一边是以高档住宅社区、城市综合体为主的大量房地产开发楼盘建设如火如荼;另外一边8处古老的清代园林式建筑正在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有专家表示,小镇仍以房地产思维规划和建设,没有“让路”给这样少有的文化遗产,反而摒弃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镇,也无任何特点和文化积淀。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计划建设的商业和住宅项目需要进行大面积拆迁,而作为“准拆迁户”的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推荐阅读:特色小镇建设需遵循哪些原理?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