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国家发改委对2省、135个城市(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进行了全面跟踪评估和归纳总结。这次评估表明,这五年,我们的城镇化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坚决反对人为造城,避免成为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新盛唐集团根据评估内容梳理出四种代表性的新型城镇化形式以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省市,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四川省成都市:省内社会保险自由转移接续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构建“有档次之差、无身份之别、可自由转换”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畅通城乡之间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通道;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无障碍自由转移,2016年上半年累计转移2721人次;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到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积极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完成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医用材料三大目录库规范对码、信息系统完善及经办流程优化。
2、浙江省嘉兴市:城乡基础设施互联共享
“十二五”期间,嘉兴路网、公交网、电网、信息网等全部从城市延伸到农村,95%以上居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所有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2013年以来,按照“源头治水、科学治水、联动治水”的原则,建立“河长制”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截至2016年底,已落实市、县(市、区)、镇(街道)、村四级河长近6000人,对所属管理河道负第一责任,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通过“河长公示牌”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民间河长等工作机制,目前已在全国推广。
3、云南省红河州: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2015年7月,红河州除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条件外,进一步规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后,因不适应城镇生活返回原籍地务农,或者在城镇积累一定的资金、资源、技能后返乡创业的,只要在农村地区实际居住并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允许其返回原籍农村地区落户。截至2016年11月,共办理城镇户口转回农村5000余人,为同期农村户口迁往城市总数的10%左右。
4、贵州省湄潭县:发展美丽乡村经济
湄潭县湄江镇金华村大清沟组共有73户,不到300个村民,祖祖辈辈以茶为生。通过村内统一组织,以合作社为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将村内茶园、土地、房屋等打包入股,全体“村民”变“股民”。同时将村庄改建为“七彩部落”,引入旅游服务产业,挖掘农业新价值,在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还吸引了一些外来村民到此居住。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4万元,超过当年全省平均水平(0.74万元)两倍以上。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重庆市:差别化设置落户条件
2015年重庆市区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属超大城市。近年来,重庆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差别化设置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载。2016年1—6月,在2010—2015年落户400多万人的基础上,全市新增进城落户7.8万人,其中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落户的占比提高到77.8%。
2、江苏省:“一证通”促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江苏省累计制发居住证2100多万张,实现全省范围居住证互联互认、跨市信息变更“一站式办理”,地级市范围内公共服务一致、“一证通用”;苏州市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24项基本公共服务,无锡市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25项基本公共服务。
3、广州省东莞市:将常住人口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东莞市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政府投入部分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经常性服务支出,测算出政府承担的人均成本为7.46—16.6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2.3—2.82万元,经常性服务支出为5.16—13.71万元。建立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准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将镇(街道)核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刚性支出超过税收分成部分,按照不同档次由市财政分类全额进行补助,保证镇(街道)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三、促进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1、湖南省浏阳市:有序推进农房抵押贷款业务
在严格落实“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前提下,浏阳市将位于四个街道辖区和两个园区规划建设范围之外的宅基地,面向全市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转,并鼓励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择位。在大瑶镇南山村,宅基地择位竞价已达10.8—11.8万元。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的财产价值和授信额度大幅提高,如大瑶镇南山村的某农户对超占面积补缴相关税费后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通过不动产抵押向农村商业银行获贷20万元。截至2016年9月,全市有4家银行开展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贷款余额达44.33亿元,惠及农户约3.7万户。
2、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曲水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方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能力。农民搬迁后,原有承包地以每亩每年800—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全县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统一经营。2011年11月至2016年上半年,共流转3.69万亩土地,给农户带来了户均3200—5000元的收入。政府在建设安置区的同时,投资1886.89万元建设藏鸡、奶牛养殖基地,并成立三个专业合作社,将搬迁贫困户纳入其中,将净收益的70%按投资、投劳比重分配给贫困户。此外,政府还通过就业培训,提供与搬迁群众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确保每户有1至2名劳动力就业,且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
3、广东省深圳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突出城市个性
自2009年开始,深圳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模式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府以城中村和旧工业区为目标开展了综合整治,同时规定每个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单元必须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范围用地面积15%的土地用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列入城市更新计划项目用地面积44.66平方公里;规划批准拆迁用地面积26.2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7.83平方公里。几年来,不少旧区经过规划和修缮,成为艺术村落、创意园、珠宝街、民宿客栈集中的特色街区,城市建设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得以体现。
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1、山东省威海市:让“互联网+”融入城市建设
威海通过建设市民网、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智慧社保等设施,提供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通过一窗通、一号通、一频通等智慧政务软件,实现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通过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供电等智慧管理软件,实现精准的城市治理。2015年威海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087亿元,占威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56.5%,信息经济成为威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2、四川省遂宁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近年来,遂宁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山、河、湖、岛资源优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城市功能组团,放大生态优势,实现了城市“拥湖”发展。依托原有自然景观顺势建成9处湿地公园,17个郊野公园,100多公里城市绿道,既修复了水体生态系统,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亲水休憩平台。在城市滨河两岸,构建低、中、高多层次河道生态植被空间,对原有防洪堤岸线进行柔化、绿化、美化处理,大幅提升了城市景观的层次感。
3、广东省深圳市:推动创新城市建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深圳以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为核心,超前制定全国首部创新型城市规划。一方面,政府放宽户口准入,近五年来年轻人年均增长率高达22.5%。每年投入10—20亿元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截至2015年底,累计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近6万人。另一方面,针对产品供给侧的“痛点”,将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产品创意设计和生产制造,全面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