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也进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我国城镇化建设走的依然是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先发展、后治理一样的路径,轻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由此造成了资源被大量消耗、有害物质大量产生、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等诸多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战略,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加快生活废物利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成为难以处理的废物。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财富。
生活垃圾中,有可回收利用的玻璃、纸、铝、柏油、钢铁、打印机、碳粉匣、墨水匣等。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利用废物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专业化的废物交换和回收机构,从事废物的直接有效应用,使这些废弃物成为产品的能源和资源,使废弃物得到二次或多次开发利用。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它也是一种能源、财富。科学家测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机可燃物等,所含的热值高,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量大约相当于1吨煤。如果我国能将垃圾充分有效地用于发电,每年将节省煤炭5000万吨~6000万吨,其“资源效益”极为可观。
中国城市人均年产垃圾约440公斤,全国主要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6亿吨,还在以年增长率8%~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只有58.2%,无害化处理率仅为35.7%,远低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水平,垃圾发电未来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据了解,我国年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占70%,焚烧和堆肥等占10%,剩余20%难以回收。其中垃圾发电率还不到10%,相当于每年白白浪费2800兆瓦的电力,被丢弃的“可再生垃圾”价值高达250亿元。
二、把“高端化”植入新城市设计方案
设计低碳未来之城。建设低碳化的新型城镇,需要以未来视角设计生态、智慧之城,探索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指导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考虑能源生产与转换、储存与输送、回收与再生、高效利用四个环节,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计划,加速光纤入户,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余热供暖,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
建造城市的吸水功能。近几年,许多城市“看海”情景频现,很多雨水都白白流失,雨水过后城市又进入“缺水季”。城市的过量雨水,不仅造成人们的财产损失,还造成少数人生命的消失,给无数家庭带来巨大伤害。
为留得住雨水,让雨水为城市所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根据国家安排,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于2015年和2016年分两次组织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评审工作,先后确定两批30个城市作为试点,中央财政还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贵安新区,正在加快建设中心区内20平方公里试点,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启动了“十河百湖千塘”工程,实现河湖保护与生态景观的有机统一。
三、打造绿色建筑实现节能降耗
有人曾形象地说,城市就是钢筋水泥混合体。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城市建设的急迫任务。
实现绿色建筑,首先选择绿色建材。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指出,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建材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20%,品种质量较好满足绿色建筑需要,与2015年相比,建材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削减8%;绿色建材应用占比稳步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积极推进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革新行动,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鼓励发展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
对既有建筑要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原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后,我国成了世界制造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在全国企业总数占比为60%,技术装备水平仍属低端,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开启工业4.0时代,都在通过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加强制造业,全球工业发展模式将发生巨大变革,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和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由之路和艰巨任务。
从产业演进角度来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途径来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嫁接”或“裂变” ,或者两种方法融合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在国务院2009年9月召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会议确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