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城市运营商

当前位置:HOME > 专业服务 > 低碳产业 > 低碳产业案例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7-09-15 11:45:14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比较热的一个名词,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倡导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上低碳农业是一个大的方面。由于多年来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传统和近年来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关注,低碳农业经济形态已存在于我国各地的广阔农村之中。对这些形态各异的低碳农业经济进行归纳分类,大致有以下模式。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1、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

 

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在江苏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问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意杨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意杨树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2、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是工业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农业部门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深受农民欢迎的低碳农业书籍。

 

3、节能模式。

 

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节能的耕作制度。大力推进免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冬季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能耗。

 

4、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1"1 , 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m ,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约l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多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成功地减少和避免了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5、“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3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各地大力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6、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如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

 

7、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从城市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目前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8、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桑树修剪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将花生壳粉碎加工成细粉再利用等。

 

9、清洁能源模式。

 

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 目前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农民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10、区域产业循环模式。

 

在一个区域内,产业与市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荐阅读:低碳发展理念是巴西成为农业大国的关键因素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028-85283888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2号力宝大厦北楼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