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由此带来的气候灾害呈现波及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受灾损失重等特征。很多国家希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朝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型,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产业结构对低碳发展的意义,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为过去牺牲环境而做出补偿
对于低碳发展的理解,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定义。狭义的低碳发展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用较低的碳投入和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义的低碳发展则是通过经济、社会、环境等所有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以及人类自身活动的低碳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状态。
从狭义的低碳发展定义不难看出,低碳经济在整个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低碳经济,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2003 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低碳发展,这一概念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概念。在工业革命前,全球的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当时的发展在那个时期看来是低碳的,但对于现阶段来讲,那样的发展已不适应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经历过三次产业革命后的今天,低碳发展实际上是在对过去以大量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做出补偿,同时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只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是“竭泽而渔”,而只关注环境保护而放松经济社会发展是“缘木求鱼”。
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低碳发展
目前,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但对其内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从三个层次理解:一个新的理念、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及一系列新的产业。
作为一个新理念,低碳发展追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更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少。用效率的概念解释为:低碳发展追求在同等碳排放条件下经济产出更大,或是在同等经济产出条件下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摒弃高碳能源消费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的增长模式,形成以低能耗、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用环境经济学表述为: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政策激励和约束,促进整个社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低碳产业包含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适应生态环境的以较低碳投入和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如果以碳排放强度划分,传统农业属于低碳产业,但我们不能也不应回到农耕社会;服务业是低碳产业,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能源产业的结构优化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就我国目前的用能结构来看,结构的升级也需要一定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开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更主要的是将原有产业低碳化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低碳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朝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型,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低碳发展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困境、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用理论基础支撑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理念产生的背景是基于人类生态环境和谐提前下实现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脱钩”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密切相关。
1、外部性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讲,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一种问题,依靠市场和单个国家都难以有效解决。因此,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间的合作与国际组织的协调,需要各国对制度建设的广泛参与和顶层设计。
从外部性理论看,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过高的碳排放而带来的风险,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一词最初源于物理学,物理学界一般理解为“解耦”。1966 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
简单地说,“脱钩”理论内涵其实就是阐述一个事物 A 和 B 之间依赖关系不是长久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演变,A 和 B 之间可能不再存在依赖关系。就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发展初期或中期,资源消耗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呈现正相关性,但在某个特点阶段后会出现一些变化,经济的增长并不需要以同等的资源消耗为基础,而是出现经济增长的速度高于资源消耗的速度,甚至可能出现资源消耗的速度每年递减的现象,这就是对“脱钩”理论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解。
从“脱钩”理论来看,通过低碳发展可以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和生态环境自身的成长率,能够实现用较少的水、土、化石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以较低碳投入和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足迹”理论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 W.雷斯教授(William Rees)和M.魏克内格博士(Mathis Wackernagel)创造了一套“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计算方法,并于 1995 年 7 月出版了《我们的生态足迹: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一书。
“生态足迹”的实际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环境将不具有可持续性,必然危机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逐渐引申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用于衡量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碳”耗用得多,就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碳足迹”也就越大。
对于低碳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可以更好的从生态环境角度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以此作为检验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