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小镇的理念一经提出,迅速热了起来,各地政府很热,市场也很热。中国经济自进入新常态以来,出现这两种都热的情况非常少。但是特色小镇的理念提出来后,民营资本也非常热,从阿里巴巴到华为、从万科到万达,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集团都在涉足,这个现象十分罕见。
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特色小镇成为新常态以来不多见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投资的新领域、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或新平台。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文旅特色小镇的优势,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大势:静悄悄的变革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我国都是乡村资源往城市里输入。但是近两三年以来,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资源也开始走向乡村了,可以这样说,出现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趋势。
其中有几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是技术的突破。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大众化,汽车进入家庭,互联网的大发展等,极其深刻地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区位不同,距离障碍消失了,过去乡村的区位劣势基本不存在了,现在看来,还可能是一种优势。
还有就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或者说已经深刻改变了乡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去年“双11”过后,学者们研究消费数据发现,中国人的网上购物行为,乡村人一点不少于城市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也一点不少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最近若干年以来,高房价、交通拥堵、雾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扰着人们,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旅游的热点。高房价让许多人无法在城市中生存下来;雾霾的长期化,则有可能使城里人到乡村度假、养生养老成为下一波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
特色小镇兴起的另一个大背景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可以视为一个点,激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新经济。比如现在出现了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创意小镇等。
实际上说到根本,特色小镇兴起就是这两个原因:发展新兴产业,一定是在某一个点上,星星点火式地来推动,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个就是乡村价值的提升,城市人的新选择,这也是一种产业需求,对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需求。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乡村迅速从幕后走向前台。
二、常势:差异化的命脉
特色小镇可以分为发展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和以农村软资源开发为主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
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态,或新鲜果蔬、风味美食,或传统建筑、历史渊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风情,加之宁静散淡的氛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里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现实需求。人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及人文层次演进,休闲、养生、探险、游历、摄影、写作、交友、亲子等特色需求,使这一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之中。
文旅特色小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真正体现特色,走差异化之路,特色是命脉。要改变以往以山寨、模仿、复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形成或产业,或文化,或资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走了一条模仿型的道路,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是模仿、跟随的思维。我们今天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这个认识问题,脱离这一点,具体讲某一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如何体现特色,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三、趋势:生活化的旅游
“特色”和“小空间、大作为”,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具体到文旅特色小镇,可能还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融合、跨界、共享。这是新经济的理念,对于特色小镇和旅游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旅游长期停留在“门票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吸引游客付费的极为丰富的、可选择的产品。
浙江的特色小镇提出来“三个三”,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必备;“三位一体”,即产业、文化、旅游是标配;三次产业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如果只具备一次产业的功能,就没有旅游价值,如果有了规模,具备了观赏价值和因素,就融合了三次产业的功能,价值体现是最大的。
要避免用工业化思维搞建设,运动式开发、一次性解决、毕其功于一役等,都是不可取的。要整体规划,滚动开发、梯次建设。要协调好出政绩和慢工出细活的关系。要尊重现有村落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避免大拆大建;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避免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延续特色景观与传统风貌,避免贪大求洋;政府统筹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大包大揽。
总之一句话,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精工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镇。
推荐阅读:农旅小镇如何实现创新!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