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特色小镇”已从一个冷门概念转化为一个势头强劲的产业风口。国家政策的引领,以及消费升级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两只有力推手。但往往也意味着高强竞争,以及同质化导致的“过剩”危机。那么,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解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特色小镇1.0 时代,靠天吃饭,野蛮发展
“特色”与小城镇挂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了90年代中期,学术界与商业界开始关注小城镇特色。以千百年保留的历史遗赠和自然禀赋为核心,尝试挖掘小城镇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等,并运用于商业领域。周庄便是这一代小镇的典型代表。
周庄地处太湖水系的淀山湖滨,在0.47平方千米的古镇中汇集了近百座古宅和60多个砖雕门楼,此外,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一时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2010年,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周庄旅游人数高达592万人次,突破历史记录。
然而,随着周庄的商业化开发,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同质化问题凸显。“五米必有猪蹄膀、十米一个阿婆茶,到处都有假古董,满街尽是黄三轮”致使小镇人文氛围浮于表面。随着游客数量的剧增,古建筑破坏严重,新旧建筑材料参差不齐,甚至不少当地居民以新换旧造出不少啼笑皆非的“假古董”。管理的混乱、开发的无序、商业模式的单一,导致周庄的旅游质量逐年下降,不少游客乘兴而至,败兴而归。
综上所述,过度依赖于历史遗留和自然资源的1.0 小镇,脱离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形成围绕核心资源的全产业链,仅仅依靠门票和租金收入,产业附加值低。而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门票租金驱动又反向破坏了核心人文风貌,制约小镇的发展。该种模式,虽然未来仍将因其地域人文特色成为小镇旅游的传统产品,但已无法满足特色小镇日益升级的主流需求。
二、特色小镇2.0 时代,产业先导,结构单一
如果说1.0小镇的核心优势在于自然和人文的先天优势,那么2.0小镇则更多地依赖于后天养成。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曾经兴起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产业聚集带来的虹吸效应让不少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此后,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产业综合体在中国大行其道,以产业为核心的小镇兴起,标志着中国特色小镇2.0时代的到来。
中国东北的众多小镇是这一代的初级典型。东北有着丰富的煤矿、油田、铁矿,造就了其重工业基地的地位,而随着工业聚集带来的人口聚集,为了满足生活居住需要,产生了社区、医院、学校、商业等公共配套,逐渐扩充为产城一体化的雏型。
伴随2.0模式的兴起,全国进入了产业小镇的蓬勃发展期,以影视产业为核心的怀柔影视城、横店等、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宁波宁海智能汽车小镇、金华市新能源汽车小镇等,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西湖云栖小镇,以航天为核心的楼龙小镇,以手工艺为核心的义乌小镇等等不胜枚举。产业小镇模式,似乎适用于各行各业,只要能把产业聚集起来,就已经成功了大半。那么,这类小镇是否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
产业小镇的特点是唯产业核心,它有着城市应该有的各项商业配套,但仍然面临强产业,弱运营的状况。而随着对应产业市场行情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风险。曾经名盛一时的安徽秦栏镇就是盛极而衰的典型案例。2007年,全国光伏产业的大热,秦栏镇跟风转型,从政府、到银行、再到企业无不倾力投入,到了2012年,小镇汇聚龙头光伏企业无数,年产值达300亿元。然而,随着市场行情的跌宕,2013年却成为秦栏镇命运的分水岭,历经五年蓬勃发展之后,镇中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成为产能过剩的牺牲品,秦栏镇也从此黯然失色。
由此可见,2.0小镇,过于依赖拳头产业的带动,缺乏对于小镇整体运营的考虑,结构单一,且人流聚集能力弱,难以形成与拳头产业相呼应的生活、旅游副产业。随着市场波动,一旦宏观层面出现产业结构调整,此类特色小镇,将面临改无可改,坐以待毙的困局。
三、特色小镇3.0:平台模式,整合运营
虽然2.0产业小镇多由于“一枝独秀”的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但2.0仍然是目前中国相对成熟的小镇形态。然而,市场的塑造力是惊人的。随着小镇模式的进化演变,在1.0与2.0的基础上,中国正在诞生出一批新型的小镇模型,便是特色小镇的3.0 版本。
3.0小镇的核心特点,在于平台化运营和整合优势。具体而言,即是打造具有多业态汇聚能力的综合性平台,依托资源整合能力,吸纳各个业态的行业翘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此基础上,融合政策、资本、商业的力量,以人为根本,率先实现人流的聚集,进而带动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中,长效的人流,和消费驱动,是其持久生命力的根本。
推荐阅读:IP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什么? 》》》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