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推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把管理的着力点逐步由减量控制、总量控制向质量控制、容量控制转变,使各地都能有清晰的容量边界概念,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漫延并困扰着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反复提醒我们:低碳绿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动力所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如何创造低碳城市建设新模式,探索低碳发展新机制,走出一条城市绿色发展之路,新盛唐集团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制造业为核心,创新低碳工业发展模式。
我国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大部分。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80%左右,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工业规模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9.8%,已于2010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工业体量大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的重要原因。低碳工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模式,低碳制造则是一种综合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可持续制造模式。这种新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现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观念转变都非常关键。
发展低碳工业,一要做好工业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工业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重点支持的方向,推进低碳技术不断进步和工业可持续发展;二要完善工业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严格高排放产业准入政策,优化工业低碳标准体系,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工业的发展。对必须新上的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实行严格的能耗、排放指标的等量和超量替代;三可考虑建立低碳工业发展基金,制定鼓励工业低碳创新的反哺机制,实现基金的持续发展;四要健全工业低碳发展治理模式,实施低碳绩效考核,完善低碳工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大社会监督和低碳执法力度,依法惩戒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二、以被动式住宅为重点,大力推动建筑业向低碳化转型。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平均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全世界的40%。同时,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高达400多亿平方米,这其中9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约有三分之一急需进行节能改造。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重约30%左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建筑能耗的比例也会相应上升,低碳发展压力将由工业部门向建筑部门转移。推动建筑低碳环保化转型刻不容缓。
为此,一要推动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形成以设计师为主导的建筑产业链运行模式。改变设计部门受制于人的局面,对以往建筑设计和施工同步进行的弊端进行修正,引导建筑行业最终形成以设计部门而非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二要加快低碳建筑市场环境的建设,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效测评及标识制度,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三要大力鼓励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被动式建筑代表了一种健康、舒适、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标准,也是低碳建筑发展的最高目标。要借鉴国外被动式建筑发展经验,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创新投融资体制,筹措开发被动式建筑的资金,推动其发展。
三、以能源替代为抓手,促进形成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
作为能源消费、特别是油品消费的重点行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担负着低碳发展的重任。在我国,交通运输已成为仅次于工业、建筑的第三大碳排放源。亚洲发展银行预计,交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到2030年将会增加57%,而在此期间,我国和印度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会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56%。
促进我国城市低碳交通整体建设,除了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外,一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同时要加大车用清洁燃料的替代力度,促进我国城市用能结构优化;二要从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着眼,改变孤立片面看待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来源的做法,从根本上降低由交通产生的碳排放;三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和共享经济的理念,以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为引领,创新发展个性化、多样化运输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交通服务组织和管理体系,推进交通领域全面低碳化。
在此,笔者特别呼吁,在我国应更加积极地推广应用车用乙醇汽油,在粮食转化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步子迈得再大些。同时,要平衡现有油品生产、销售垄断企业与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利益,使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能为减排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以社区居民为依托,倡导低碳消费生活理念。
低碳消费通过现实消费需求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同时又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低碳消费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低碳消费生活理念,首先要培育低碳生态文化,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倡导“消费有度、浪费可耻"的消费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次要建立完善消费市场,提供丰富的低碳产品和服务。要重点推进我国城市资源回收处理,促进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推动全社会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提倡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资源,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五、以低碳金融为工具,创新城市低碳发展机制。
我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需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碳排放交易产品的金融创新力度。低碳金融主要是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涉及到的技术和项目等提供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低碳金融的本质是使用金融工具降低碳排放,目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金融创新,二是在信贷体系中的投融资创新。大力开展低碳金融,是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和杠杆调节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低碳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碳交易市场和绿色信贷上。未来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要在碳交易市场和低碳信贷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包括环保债券、期货、期权和互换合约的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及信用产品,提升我国低碳市场的运作效率和低碳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福瑞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闻也提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推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把管理的着力点逐步由减量控制、总量控制向质量控制、容量控制转变,使各地都能有清晰的容量边界概念,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opy @ 2019 新盛唐集团 版权所有 蜀ICP备06000706号-1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